
朱显鸽,汉族,1977年9月生,中共党员,陕西农林职业技术大学教师。先后荣获陕西省“百名模范军属”“陕西好人”、第五届杨凌示范区道德模范等荣誉。二十多年来,她以柔韧双肩扛起九口之家的重担,用行动诠释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。
军嫂铁肩:甘作长城最坚后盾
2002年,朱显鸽成为了一名“军嫂”。为了让丈夫全身心投入到部队工作中去,她默默承担起家庭生活和工作上的双重压力。2007年10月25日,女儿早产,丈夫还在部队参加军事训练,她独自在手术单上签字,迎接新生命的降临。
2008年汶川地震当天深夜,帐篷里6个多月大的女儿突然高烧,经医生诊断孩子是肺炎,需要住院治疗,住院期间,余震不断,她整夜穿着鞋子,紧紧抱着女儿坐在病床上。另一边,她还要操心家里的老人,生怕万一有情况老人躲避不及时出现意外,疲惫与担忧几乎将她压垮。而此时,丈夫远在甘肃陇南执行抗震救灾任务,灾区信号时有时无,她一边为女儿的病情反复揪心,一边又为身处险境的丈夫安危提心吊胆,好不容易和丈夫联系上也只说家里一切都好。二十多年来,在朱显鸽的支持下,丈夫先后荣立二等功1次、三等功5次。
四老奉养:寸草心报三春晖
朱显鸽与丈夫皆出身农村,2002年3月,母亲在干活时不慎摔断腿,看着母亲伤痛的身躯和父亲因常年劳作而佝偻的背影,她决定将父母接到身边照顾。此后,母亲因青光眼等疾病多次住院,朱显鸽便开启了“连轴转”的生活模式。她每日穿梭于医院、单位和家之间,白天在单位认真完成教学任务,下班后直奔医院照顾母亲,深夜回家还要处理家务。母亲心疼地说:“都是我拖累你了。”她却总是笑着安慰:“小时候您照顾我长大,现在换我守护您健康,只要您身体好,我做什么都值得。”
2009年9月,婆婆在西京医院接受心脏二尖瓣换瓣手术,而丈夫正在黑龙江执行重要演习任务,无法及时赶回。她在重症监护室一直守到婆婆转入病房,两天两夜未合眼,又继续在医院照顾到婆婆出院回家。2012年,婆婆突发脑中风导致瘫痪,公公膝盖置换。面对这接踵而至的困境,朱显鸽没有丝毫犹豫,决定将公婆也接到身边照顾。从此,她的生活轨迹在自己的小家、父母住所和公婆住处之间来回奔波。给瘫痪的婆婆翻身擦身、喂饭陪聊;为刚出院的父亲送药做饭,帮母亲清洗衣物,她用日复一日的坚持和无微不至的关怀,让四位老人在病痛中依然能感受到生活的温暖与美好,安享幸福的晚年时光。
手足情深:不离不弃携手人生
朱显鸽的妹妹因身患疾病,加之婚姻不幸,生活陷入了困境,不仅生活无法自理,还将自己封闭起来,不愿与人交流。看着妹妹痛苦的模样,朱显鸽心疼不已,她毅然将妹妹接到身边。为了帮助妹妹走出阴霾,她经常带着妹妹和孩子们一起外出就餐、游玩,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与妹妹谈心,鼓励妹妹勇敢面对生活的挫折。
她还耐心地教妹妹一些生活技能,从简单的穿衣洗漱到日常的家务劳动。在她的不懈努力下,妹妹的脸上渐渐有了笑容,生活也逐渐能够自理,还能主动与孩子们嬉笑玩闹。她总是宽慰父母:“有我在,你们就放心吧,我一定会牵着妹妹的手,陪她一起走过人生的风雨。”
育儿有道:春风化雨润无声
尽管家庭的重担如泰山压顶,朱显鸽却从未忽视对孩子的教育。每天,她都会陪伴孩子学习,耐心解答孩子们的每一个问题。周末,她会带孩子们一起去探望老人,在她的言传身教下,孩子们不仅学习成绩优异,更养成了乐观、谦逊、善良的品格。17岁的女儿成绩始终稳居年级前列,在学习之余,还会主动帮助妈妈照顾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;5岁的儿子活泼可爱,放学回家后总会为老人捶背、倒水、洗脚,用稚嫩的小手传递着温暖与爱意。朱显鸽用自己的行动,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爱的种子,让孝老爱亲的美德在下一代身上得以传承和发扬。
朱显鸽用爱与责任,诠释着军嫂、女儿、妻子、母亲和姐姐的多重角色,成为孝老爱亲的典范,让温暖与美德的光芒照亮更多人的心田。
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闫文青 通讯员 崔晓